读红楼梦有感

时间:2024-09-26 16:47:15
【精】读红楼梦有感

【精】读红楼梦有感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读红楼梦有感,欢迎大家分享。

读红楼梦有感1

红楼一梦,那一梦中,有令人唏嘘的爱情,也有那往日兴盛的荣、宁二府一夜衰败令人感叹的世事无常。就如文章开头那一僧一道所说:“红尘中却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持,况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魔’八字紧相连属,瞬间则有乐极生悲,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但这一梦中,有一人,如同出尘白莲。在那座华美的大观园中,或许,她没有薛宝钗的贤淑端方,姿容端丽,没有王熙凤的泼辣阴险、行事果断,她与她们不一样,她是那个爱哭多愁的林妹妹,那个嘴上不饶人的顰儿,她精通诗文、才华横溢,她同宝玉一样,至情至性,这样的她,让人怜爱。

也曾听闻有人说“林妹妹,太过‘做作’,太过高傲,嘴上不留情面,不大讨喜。”但于我而言,她的“孤高自许,目无下尘”的性情,却是让人心疼的。六岁丧母,不得不寄居于规矩森严的外祖家,可谓是寄人篱下。仍记得,她初入荣国府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多说一句话,不肯多行一步路,生怕被人耻笑了去。”谁又能想象一个六岁大的小女孩活得是多么谨慎小心!放到现在,六岁,是一个孩子无忧无虑的快乐童年时光,而她却要如此谨慎小心!那里人人笑脸相迎,谁又知道那笑面之下藏这一颗怎样的心呢?又加之她于人生的独特见解,她才会形成“孤高自许,目无下尘”的高傲性情,这又怎能让人不心疼呢?

都道顰儿的嘴是一把刀子,她用尖刻的言语刺向她所不满的一切。就像那次同宝玉在薛姨妈家吃酒,宝玉身边的李嬷嬷拦宝玉吃酒,让黛玉帮忙相劝,当时黛玉便道:“我为什么要助他?我也犯不着劝他,你这妈妈太小心了,往常老太太给他酒吃,料也不妨事。必定姨妈这里是外人,不当这里的,也未可知。”她这番话让那老嬷嬷如何敢再劝,这一拦,便是把薛姨妈当外人,那老嬷嬷又怎敢再拦?她这张嘴,让人又爱又恨,可也正因为这张利嘴,她才可以在这污浊的大院中,保持自己的独立人格和纯洁品性,她不似宝钗那般八面玲珑,世故圆滑,她有着属于她的高傲,她就是她,那朵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

黛玉有她的高傲,亦有着独属于她的才情。谚语云:“才情是穿不破的衣裳。”而林黛玉的才,与情相连,才,因情而生,情,因才而现。在大观园中与一众姐妹结起的诗社中,黛玉释放出了属于她的光彩,她作下的诗,尽诉她心中的悲欢与哀愁,那样的她,是完整的。那一首首诗中,尽显属于她的才与情。就如那日同贾母吃蟹赏菊时,那一首夺冠的《咏菊》:

咏菊潇湘妃子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一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随后吃蟹时,宝玉随性做了一首诗,黛玉见后亦起兴作了一首:

铁甲长戈死未忘,堆盘色相喜先尝。

螯封嫩玉双双满,壳凸红脂块块香。

多肉更怜卿八足,助情谁劝我千觞。

对兹佳品酬佳节,桂拂清风菊带霜。

她又自觉不如宝玉所作,便闹着要烧了它作诗时的她是真实的。人说“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黛玉的灵魂,带着特有的才情,带着她的高傲,而这一切,是她会与宝玉相爱的原因。

谈黛玉,就不得不谈她与宝玉之间的爱情。宝玉,贾府的二少爷,贾老夫人的宝贝,那个至情至性的翩翩公子,那个对家族的丑恶腐朽和周围环境的虚伪庸俗感到不满的少年。他与黛玉有着相同的思想基础,这是他不顾一切地爱上与“贤妻良母”规范丝毫不沾边的黛玉的原因。但于黛玉而言,她对宝玉的爱,真挚而深沉。她一不贪图他的财产家业,二不贪图他的门第地位,为了他时时悲苦,处处留神,泣花葬残红,心曲题罗帕,那一曲《葬花吟》出自她心中,爱难得,怜花伤己,坠落于淤泥,纵使自洁又该归向何处?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抷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有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这一吟,她将落花葬去,感花零落,亦伤己未来,不知该归向何处,将来终归有无可寻觅之时。她心中忧愁,尽诉与这一吟中。她还为宝玉心曲题罗帕,她的情,给了宝玉,她心中的爱,给了宝玉。在这深宅大院中,她能信任的唯有宝玉与她从家中带来的小丫头紫鹃,宝玉是她在这黑暗之中一点微弱的亮光。她与宝玉,是青梅竹马,是知己,是爱人,他们有着相同的思想,但终究没有一个美满的结局。那夜,整座贾府热闹非凡,大红灯笼高高挂起,而她独自一人躺在病榻之上,听着外面锣鼓喧闹,只是,她这里冷冷清清的只有紫鹃陪伴。而另一边,宝玉还沉浸在可以娶到他心心念念的人的喜悦中,却不知,那喜会瞬间化悲。黛玉强撑着,焚毁诗稿,终呕血而亡。在他成亲当日,她去了,用她的生命殉了爱情,发出了对现实最后的控诉。

这就是黛玉,那个“孤高自许,目无下尘”的高傲女子,那个满腹才情的女子,那个用一张利嘴刺向她所不满一切的女子,她不爱与世俗同流。她有她的愁,她有她的爱,她愿为了心中的爱而喜,而悲,而泣,而亡。红楼中,这样的女子唯黛玉一人尔!

读红楼梦有感2

《红楼梦》,以上层贵族社会为中心,生动地描述了18世纪末封建社会的全部生活。全书规模宏大,结构严谨,人物形象生动,语言优美,具有一些明显的艺术特色,值得后人品味和欣赏。

小说作者充分运用了中国书法、绘画、诗歌、歌曲、音乐等一切优秀的传统技法。并展现了一个社会生活的悲剧。比如贾宝玉和林黛玉一起读《西厢记》,埋黛玉的花,救花救蝶,文清补皮毛,鲍芹造雪,黛玉烧文稿等。这些也都表现在人物塑造上,如林黛玉的浮图、诗意的眉眼、聪慧的表情、深邃的笑容、动人的垂泪、脱俗的品味和天生的文采,这些都是作者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艺术修养培育出来的结果,她那充满诗画的特殊魅力始终荡漾在十二钗群里,东方文化的芬芳也就此散尽。曹雪芹真实再现了《红楼梦》中人物的复杂性,让我们读起来仿佛作品中的人物和生活中的人物一样真实。《红楼梦》里的贾宝玉不可能是德、笨、善、恶、公平、正直的。不仅贾宝玉、林黛玉是把作者的人格美、精神美、理想美放在一起的主角,就连臭名昭著的人物王力可凤姐也没有把她全部写坏,而是在可憎中夹杂着一些可爱,从而表现出各种矛盾复杂的现实情况,形成迷人的现实。

作者善于通过那些看似平凡的日常生活艺术描写,揭示其不同寻常的审美意义。甚至一些不成文的、没有记载的社会习惯和细节,在《红楼梦》中也有生动的描绘。

《红楼梦》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方面的卓越成就,不仅在国内成为中国小说文学难以征服的顶峰。而且在国际上也受到许多国家学者的重视和研究,有法国评论家称赞 ……此处隐藏8653个字……妇”的看起来就知道是借口的理由想走。那尤三姐哪里听不出来这其中的意思,好不容易等了心上人来,今忽见反悔,又觉得他可能在贾府中听了什么话来,把她当成了淫奔无耻之流,不屑为妻。

若真是这样,尤三姐自然是无法接受的,便将鸳鸯剑亲自交还给柳湘莲,交付一瞬间竟用那鸳鸯剑的雌剑自刎了。

尤三姐恨柳湘莲吗?大概不是,只是自己的一厢情愿、五年的盼望以为终于要开花结果,可到了却不了了之,反倒要被心上人误会成淫奔无耻之流,既然这一朵痴情已碎,倒不如一死了之来纪念,也要叫那柳湘莲看清,自己究竟是怎样一个人。

那柳湘莲见此,惊得大哭,万万想不到是这等绝色、这等刚烈的女子。连哭几场,昏昏默默,告辞而去了。

最后是一个有些“传奇”的结局:柳湘莲看那尤三姐一手捧着鸳鸯剑,一手捧着一卷册子向他哭道:“妾痴情待君五年,不期君果‘冷心冷面‘,妾以死报此痴情。妾今奉警幻仙姑之命,前往太虚幻境,修注案中所有一千情鬼。妾不忍相别,故来一会,从此再不能相见矣。“柳湘莲不舍,忙于上来拉住问时,那尤三姐一摔手,便自去了。

自此柳湘莲惊醒,似梦非梦。睁眼看是一座破庙,旁边坐一道士。柳湘莲掣出那股雄剑,将万根烦恼丝一挥而尽,便随那道士去了。

或许是对尤三姐的愧疚,又或是对情的困惑,柳湘莲,这个本是萍踪浪迹的人,在为尤三姐的痴情所震撼之后,又消失于天地之中,飘然而去了。

读红楼梦有感14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迷离虚罔间,清人曹雪芹作了一个梦。梦里,

有个叫做“大观园”的女儿国,是清白女儿的 伊甸园。温柔的女儿,多情的女儿,善良的女 儿,聪慧的女儿,俱婷婷地立在这里,欢喜着,忧愁着,抚掌而笑,默默垂泪。

黛玉跟着进士贾雨村读书,会识字断章,娇怯羸弱的身子隐不住逼人的才气和多情。进了大观园,这一切都自然地显现了出来。自是立着,便是一番别样娇美,及见了别样风流的宝玉,竟都有一种宛若隔世而相识的感觉。猛然,宝玉看着她:“可也有玉没有?”黛玉有些疑惑,却也乖顺地摇摇头。不料这竟引来痴狂的宝玉摔了被视为命根的佩玉。夜阑人静,黛玉暗自垂泪。冥冥中,她找到了自己命中注定的这个人。注定,她一辈子的眼泪都是要给他的。

黛玉是平凡的,亦是不俗的。周身是纯然的灵气,宝玉引其为唯一的知己。在共同的成长过程中,两个情趣相投的人都意识到对方在自己心目中的重要。静静地爱着,单纯地以为一切都可以如此这般地平静下去。即便有“你纵为我知己,奈我薄命何”的忧虑,也只当是有生之年,知己长相伴了。葬花的林妹妹,咏月的林妹妹,抹泪的林妹妹,俱在宝玉的心里了。那样的善良、多情,尤其是别样的纯净和灵气——在宝玉心中,她是无人能及的。即便是她的爱耍小性子,他都体谅了,包容了。

可是这样的一段情,经注定没有好的结局。自平静的生活里加入了一个怀着“金玉良缘”的薛宝钗,宝黛一段情便风波不定。宝钗的深明大义、恪守礼制,都是林黛玉所不及的。又由于黛玉终日抱病,贾母断是再疼她,也不愿让宝玉娶了她。爱谁,宝玉是可以选择的。但是娶谁,却由不得他作主。便纵一个想得心力憔悴,一个哭得柔肠寸断,也只被当作少年无知而已。

任云淡如许,玉色凄凄,都只为风月情浓。举案齐眉,胸意难平。宝黛相爱着,爱得荡气回肠,惊心动魄。但是世事并非他们所能把握的。作为一个名门旺户,事事都须循着礼制。身居内苑,初涉世事的他们都未尝意识到这一点。直到使自己爱着,贾母宠着,却不料宝玉命中是“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虚无缥缈,人生在世,难免风云流散”。泪淹没了誓盟。

黛玉的一生都是在梦里的,正如宝玉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失父丧母,孤苦伶仃的黛玉在贾府找到亲人,找到知己。她把自己的一切感情,一切的眼泪,都洒在了这里。

潇湘妃子的多才是大观园里人尽皆知的。满身的凄苦,满心的惆怅,却只念些“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黛玉竟应了自己一句“是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痴痴的宝玉以为自己娶的是林妹妹,欢喜万分地急着搬离了怡红院,坐立不安,只待新娘的到来。张灯结彩,喜气非常。

但他满脸堆笑,揭开新娘红盖头的那一刻,却不知朝思暮想一心期盼的林妹妹竟在凄清冷静的潇湘馆“香魂一缕随风散”。她的泪确是为他流尽了:“宝玉,你好……”言未尽,命先绝。

宝玉说,“我有一颗心,前儿已交给林妹妹了。她要过来,横竖给我带来,还放还我肚子里头。”他没有等到林妹妹,因此便没有那颗心了。

前前后后,大观园的女儿们,连同宝玉,都四散了。远嫁的探春,出家的惜春,跳井的金钏,自缢的鸳鸯,触壁的司棋,被劫的妙玉……失了凡心的宝玉则“俗缘已毕”,顿悟出家。他做到了对林妹妹唯一的誓言:“你死了,我当和尚。”只苦了宝钗带着尚在腹中的胎儿独守空闺,一生无依。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人俱散,梦已了。往后多少的故事,皆与这些梦中的人无甚关联。有温柔的,善良的,多情的,都化成一抔土,一缕香。千红一“哭”,万艳同“悲”。

读红楼梦有感15

有幸参与了县委宣传部组织开展的“走进?阅读”之走进书店活动,在感受书香氛围的同时,更多的是感动与收获。

古往今来,有太多太多的文字,在描写着各种各样的遇见。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撩动心弦的遇见;“这位妹妹,我曾经见过。”这是宝玉和黛玉之间,最初见面时欢喜的遇见。”

人生,缘始于“遇见”,情长于“陪伴”。陪伴是温暖人心的力量;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陪伴,是我能给你最好的礼物。通过这次活动,让我分享到了一本好书、一个好故事。

通过读《红楼梦》,知道了多情潇洒的宝玉,娇嫩多病的黛玉,是这本书的主线人物,塑造了一个发生在清朝封建家庭的动人爱情悲剧。作者曹雪芹通过《红楼梦》,揭示了当时封建社会的黑暗,也表达了他的不满与愤怒。故事讲述的是从小体弱多病的林黛玉来到了贾府,渐渐与公子贾宝玉相恋,本来这是一段美好的姻缘,但却又因凤姐从中使用掉包计,使得贾宝玉娶了带有黄金锁的薛宝钗,让林黛玉郁郁寡欢,终因久病难医,吐血而亡。从此贾宝玉心灰意冷,看破红尘的故事。

通过阅读《红楼梦》这本名著,让我懂得了不少道理。我觉得,当时的贾府很奢侈,贾府的贾母有权有势,说话也很有分量,贾府上下全都得听她的。但她特别疼爱贾宝玉,把他当作掌上明珠。贾宝玉这个人物有点“玩世不恭”的意味,轻佻,顽劣,屡教不改,这些词都可以用在他的身上。当然,最后他也在离开黛玉的巨大悲痛中醒悟了。林黛玉外表给人的感觉是很柔弱,很爱哭,但却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和贾宝玉很谈得来,十分要好。但世事就是这样,能在最好的年华里遇见,互相倾慕,期待互相温暖,却不能终生陪伴。林黛玉是《红楼梦》里我最喜欢的,也是让我最感动的人物!当下,作为年轻一代的我们,应该崇尚读书,把读书当成一种习惯。从书中感受古今、感悟生活,学会珍惜、懂得拥有!

《【精】读红楼梦有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