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未来简史》有感

时间:2024-10-08 09:21:28
读《未来简史》有感

读《未来简史》有感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未来简史》有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未来简史》有感1

也许有人看到书名会误解《未来简史》应该是一本讲述未来、预测未来的历史;或者一说到历史,应该就是按照中学历史书上“王朝的更迭、经济制度的变革、政治制度的变革、文化科技的发展”等这样的线索去叙述。

事实上,这本书大部分的篇幅说得不是未来,而是历史,是通过了解历史的方式,来预测未来的几种可能性,是“基于过去300年的思想和希望而指向未来。”书中讨论的核心也不是社会、国家或文明,而是人。了解智人究竟是怎样的生物,智人与其他动物的关系,以及它究竟特别在哪里;在过去的数千年里,智人究竟创造了一个怎样光怪陆离的世界,怎样一步步走到现在这个路口。因此,整本书的逻辑就是先抛出人类未来可能会出现的三大议题的结论,再通过回头梳理历史、了解历史,从历史的蛛丝马迹中来推理判断出未来将会如何。现代人类基本上都认为人比世间万物都要高级,都要特别,是位列其他所有动物之上的。原因是,只有我们才拥有永恒的灵魂、才有意识。

赫拉利帮我们翻开历史。首先,在人类的一开始,也就是远古狩猎采集者认为人类和其他动物基本上没有什么不同,都是一种动物,可能都是从爬行动物进化而来。上帝出现了之后,作为交易,把人的地位给提高了,仅赋予了人类永久的灵魂,人可以任意对待动物,位列其他动物之上。但是,随着近代科学的发展,科学家做过的千千万万的试验,并没有发现人类有灵魂,或者证明猪没有灵魂。另外,进化论也无法解释灵魂的存在。灵魂如果不是进化而来的实体,是某一天突然出现的,那究竟是在哪一天呢?是这个小孩的父母没有灵魂,而到了小孩这一辈就突然进化出了灵魂了吗?

再说意识。我们都认为人之所以高级,是因为人拥有独一无二的意识:你能感到你的愤怒、你的渴望、你的恐惧,你所有的主观体验。但实验室里抑郁的大鼠就没有意识吗?做好攻击计划的大猩猩就没有意识吗?另外,人类为什么要有意识呢?没有半点意识的谷歌自动驾驶汽车,开起汽车来也没有半点问题。

截止到目前,生物学家也解释不了意识。科学家能给出的最好的答案是人根本不需要意识,只要“通过神经信号传递解释就能够预测人脑的决策过程,预测人的行为”就已足够,意识,只是一种“心理污染”罢了。所以,我们所认为的人有灵魂、人有意识,人比其他动物高级的看法都是无法证实的。赫拉利认为,智人之所以统治世界,是因为只有智人能编织出一张共同想象的意义之网,赋世界以意义,这就是虚构的力量。人类的历史都是围绕着各种虚构故事而展开的。某个部落里崇拜的先祖精神,农业革命时农民深信的神祇故事,古埃及的法老神,基督教里的耶稣,现在的苹果公司……这些都是每一代人想象出来的虚构故事,却拥有着强大的力量,把更多的人有效地组织在一起,促进这些人更容易合作。

看完尤瓦尔·赫拉利《未来简史》,除了三观被刷新了一遍之外,脑海中闪现最多的就是,人类的发展史既是一部宗教史,也是一部在不断寻找意义,赋生活以意义的意义史。在人类世的时候,宗教赋予我们各种意义。上帝说,生活就是苦难,那生活的意义就是去经历苦难。智人统治世界后,人类通过虚构各种故事,赋予世界以意义。在未来数据教接管世界后,人类的意义就在于记录体验、上传分享自己的体验,将体验转化为自由流动的数据。

联想到日常生活,我们时刻都在为自己的各种行为、各种想法赋予意义。譬如,为什么工作啊?为了赚钱,为了创造价值,为了自我实现。为什么社交啊?为了圈子,为了人脉,为了避免孤独等等。

看,生活原本就是这样的没有意义,而我们要做的是把原本没有意义的生活经营得有意义。

读《未来简史》有感2

前段时间的培训,刚经过了关于互联网的“原住民”、“移民”和“难民”配对感悟,赫拉利《未来简史》再次引发我的震撼和思考。面对未来,我将会怎样,我还能怎样?

作者真是个奇人,打破了我的惯性思维,嫁接了历史与未来。全书近400页,以人类告别疾病和战争之后的未来时代为时间线,提出了人类幸福、永生和神性的目标社会,通过重温智人进化的历史,并与其他动物比较,揭示智人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存在,以及人文主义是如何成为这个世界的宗教。书中为我们描述了一个比马克思表述的共产主义社会更为具体清晰的未来社会:克服饥荒、瘟疫和战争,所有人享有富足、健康与和平,并获得永生、幸福快乐和化身为神。

在书中有这么一句话:“知识如果不能改变行为,就没有用处,但知识一旦改变了行为,本身就立刻失去意义。我们拥有越多的数据,对历史了解越深入,历史的轨迹就改变得越快,我们的知识也过时得越快。”我们的社会变化太快,我们的知识消耗太快,我们正常的积淀和积累已经入不敷出,正如傅局那天提出的,我们已近慢不得,更等不得。

《未来简史》告诉我们,我们这代人有可能赶上生物科学、医药科学发展的红利,我们有机会消除癌症等疾病的影响,而实现超长生命力。可是,合上书本,发现还真的没有准备好了迎接这样的生命力。40岁生日那天,写了篇随感发表在《今日浦江》,给自己80岁的人生做了个定性,发现已经过了半辈子。转眼,步入50年龄层,或许还有半辈子要过,那接下去就不是准备退休的年龄了——这还真有点如何应对的茫然了。

而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我们所面对的职业,面对的生活,何以应付和转型?真的自已由人升格为“神”,或许不只是一种期许,生理的适应缺无法面对心理的适应,成为一个未来时代或社会的“难民”,即使有幸逃难到那个时代,只是成为一个让智能设备摆布的无用阶层,人生的命运无法由自己主宰,这或许也是一件令人痛苦的人生际遇。

面对一个如此美好和悲壮的未来,赫拉利给了我们一条出路:一辈子不断学习,不断打造全新的自己。只大多数人,包括我自己大概都做不到这一点。

至于,怎么做一个终生学习的人,赫拉利在书中并没有表述,其实这也不是简史所该解读的,这正是《未来简史》交给我们所有不想被淘汰的人的作业吧?

我们渴望未来,但我们必须立足现在,完善好自我,离这个社会不要太远,不要让社会抛弃我们。或许我们渴望的那个未来我们不能等到,无法进化成为神,但至少我们可以让自己充实与快乐。50岁,或许真的又只是一个人生的开头!

读《未来简史》有感3

今天早上读了隆兴发群里的一篇情感文章,说林徽因,梁思成,金岳霖的情感,当时他们3个坐下来谈谁更爱林徽因,结果是梁思成,林与梁便选择结婚,可笑的后来林徽因死了,梁思成马上再娶,而金岳霖为了林徽因终生不娶。 谁更爱。看了我其实觉得有点可笑,每个人都觉得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因此发表的文字也是毋庸置疑的态度,也许每个人都认为金岳霖是为了林徽因终身不娶,子非鱼又焉知鱼。或许金岳霖就与我们现在大多数的剩男剩女一样,当时错过了一份感情,后面左突右击,就再难得寻找到那个 ……此处隐藏6598个字……知其所以然的模型、公式和辗转腾挪的论证令我头疼不已,只能止步不前、望洋兴叹。

从中学开始,我就喜欢读译著,是因为喜欢翻译过来文章的这种文风,语句常有倒桩、排比长句常见,比喻、拟人等幽默的气息都吸引我,有一种杂文的感觉。但《未来简史》读下来,我错了。因为《未来简史》不仅是"史"更是"推演未来"的"史"; 它是史学,还是哲学和科学、未来学。这部译著我读起来感觉有点难,主要有这么几个原因:一是国外的史书,引证的事例大部分是世界的,并不是我熟知的;二是未来的技术、信息和概念,由于孤陋寡闻,也难以共鸣,往往还要查一些资料来学习,比如说信息和生物技术、人文主义特征、宗教和历史事件等等,有些梗过不去,就要反复几遍的读;三是不同于我们熟悉的纪传体、编年体和断代史等体例,这个"史"以人为核心,包括科学、技术、意识,又有预测,采用倒叙、插叙的手法分类、分块阐述和记叙,是基于过去300年的思想和希望指向未来。四是近几年抱着手机看短评、聊八卦,没有静心读大部头、学术性著作的心境、毅力和习惯了。

但不得不说《未来简史》既震撼人心,又趣味盎然,既告知了我们熟知不熟知、经历未经历的过去,也以各种残酷无情或者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或修正、或颠覆我们对现在的思考、思索和思想,更重要的是在将历史呈现给我们的同时,让我们试图感觉、看到、认识未来,以及人类终将走向何方。所以说,博大精深的《未来简史》,截止写这个体会,我还未窥其一斑,未能登堂入室。

基本判断是:人类基本解决了几千年来长期困扰并为之不断改革、创新和斗争的"饥荒、瘟疫和战争"等三大问题。为什么说是基本解决,是因为这三个问题局部小范围内还依然存在,并有时时发生的概率。但是我们有能力控制其蔓延,也就是风险可控的意思。不久的将来,甚至是今天,永不满足的人类面临三大命题:长生不老、幸福快乐和化身为神。这篇体会只能就"长生不老"来提出几个疑惑和思考,看看小伙伴们有没有同感,也算是从数据主义的角度收集点信息吧…

我们渴望延长自己生命的长度,是想延伸我们生存价值的广度和深度,是想要不断的追求和更加完美。物质不灭,那作为同为物质体的人类本身也是有多个部件、零件(专业叫法是器官、组织和神经)组成的,往微观了说也是由原子、分子等组成,也将永生、永存。关键是寻找到一种技术,避免这个物质被腐蚀,避免一切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近年来生物基因技术的重大发展使我们掌握了对抗死亡有力武器,解读生命密码、掌握长生不死之术,我们将不再慨叹去日苦多,也无需寸金难买寸光阴。我们将有大把的时间和精力专注于我们的兴趣与爱好、专研于我们的工作及事业,将一切做到极致,那是怎样的惬意和快乐。

但"长生不老"给了我们希望,也让我们恐惧;给了我们笃定,也让我们失落。生命的乐趣和意义在于成就感和有事可为,如果生命长到无所事事、生无可恋死亦无所惧的地步,是不是人类下一个重要课题就是寻找怎样幸福、快速又不违反道德的终结生命的方法了。

《未来简史》说:知识如果不能改变行为,就没有用处,但知识一旦改变了行为,本身就立刻失去意义。随着医学、生物学的发展我们也许会实现超长的生命力。这是幸事,但也很残酷无情,以前我们60岁退休,我们要过20年才能安息;在不久的未来,我们发现自己60岁退休之后,自己还有60年要生存。那我们要怎么办?我们要怎么去面对呢?我们要以什么样的知识储备去面对呢?我们未来的竞争力在哪里?

不推陈哪能出新,没有前浪死在沙滩上,哪能后浪一浪又一浪。我们如何应对繁衍和传承?原来的认知是死亡是自然规律,没有死亡就没有新生。今天我们为避免人满为患、失业率50%甚至更高导致新一轮的"饥荒、瘟疫和战争",为了永生要掐断新生吗?这个问题我想不出来,作者好像也没有告诉我们确切的答案,欢迎小伙伴们告诉我。

《未来简史》是作者的预言,乐观与悲观各参半。但整体目的是为了引发思考。对此,我等屌丝也不过是害怕不能适应未来,难于驾驭未来,被未来所抛弃而聊发一感,美其名曰读书体会,实为完成邹群主爱护、关心我们所下发的阅读任务…不怕不知道,就怕你不知道你不知道。无论乐观还是悲观,未来终将到来,趁还有时间和机会,多思考一下各种可能性、了解些未来的趋势、多学些新知识、让自己多掌握些技能,成为一个兼具各种能力的多面手,总没坏处。

最后来一句警句名言煲个汤:活到老,学到老。

读《未来简史》有感8

《未来简史》是由以色列社会学家尤瓦尔·赫拉利创作的科技理论类著作,是作者大型社会学三部曲中的收官之作。人类历史上,我们已经和饥荒、瘟疫和战争斗争了上千年。进入现在社会后,死于饥荒、瘟疫和战争的总人数在不断的降低。400年前,暂时的和平带来了西方文明中重要的文艺复兴时代,而现在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我们正朝着向二元世界大步前行。

《未来简史》中提出了一个非常重大的哲学问题:作为智人的我们所拥有的的意识究竟是不是必要的呢?因为那些不必要的意识,让我们更容易犯错。未来,会不会进化出一个没有意识的人类,从此人类从智人进化为“神人”呢?这章内容让我感触颇深。记得很早的时候听过一个故事:说从前有一个极度理智的蠢驴,在两堆完全相同的干草中思考应该先吃那一堆才是最佳的方案,最后因为极度理智而饿死。现在看来,这个蠢驴应该很快就要横空出世了,因为我们迎来了AI时代。那个极度理智的蠢驴应该最有可能就是赫拉利笔下没有意识的“神人”,不过它应该不至于饿死,最多只是没有电量等待救援吧。

二元世界究竟能不能真实还原我们感官中世界呢?深度学习的基础理论其实模仿了人类的神经树突工作机制,通过增加上下层之间的权重与联系,深度学习后的模型能对事物作出预知判断,结果还极为准确。比如以下的图1,通过模型,机器能识别出不同位置的猫,甚至遮挡了大部分的猫,而且还能识别出图2中经过伪装的猫。但是现在的机器学习远远没有到科幻大片中的程度。比如,图2里吃着香蕉伪装成猴子的猫能被机器识别为猫,但是猴子的相似度丢失了,机器识别结果中找不到任何猴子的痕迹,但是任何一个孩子都能通过几张很简单的照片就能快速的分辨哪个是猫,哪个是伪装的猴子。

二元世界的漫长道路仅仅是一个开端,谷歌Alpha-Zero的出现标志了未来可能研究在某一个技能上超越人类的机器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人类是一个平均体,从现阶段看,人类轻松就能实现的事情,比如迅速感知周围环境、和谐平衡的活动四肢。20xx年MIT研究员Lex Fridman在《机器学习》课程中提到一个很有意思的视频,表述了人类能做的最简单的事情机器人是多么的困难和可笑(详见压缩文件中的视频文件)。他指出,人工智能现阶段无法替代人类进行工作,现阶段的智能应用更多是帮助人类做到“人机协作”,Lex Fridman在他和特斯拉合作的智能汽车系统中也体现出:人类可以随时接管汽车,汽车也能时刻协助人类规避风险的设计理念。

赫拉利对未来人类的发展的假想可能比较遥远,但是他对人类“人文主义新宗教”的说法让我们认识到——未来,“人”的意识和情感肯定超越一切,“上帝已死”,我们比任何时候活的都更像原来的我们。

《读《未来简史》有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