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冠》观后感

时间:2024-07-27 13:04:12
《夺冠》观后感

《夺冠》观后感

当观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吧,这时候最关键的观后感不能忘了。可是观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夺冠》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夺冠》观后感1

中国女排的历史,是一条振奋几代国民的夺冠之路,是为中国崛起而拼搏的时代音。电影《夺冠》回溯从1981年至2016年中国女排激情岁月:80年代初百废待兴的中国,女排是激扬国人自信的拼搏之军;祖国日新月异愈加强盛的如今,女排是彰显强国风范的王者之师。《夺冠》是由中宣部与国家体育总局联合拍摄,由陈可辛执导,巩俐、黄渤、吴刚、彭昱畅、白浪、中国女排国家队领衔主演。

正如郎平教练曾经说过的一句话:“什么是女排精神?女排精神不是赢得冠军,而是有时候知道不会赢,也要竭尽全力”。中国女排以实际行动践行这句话,不到最后一秒绝不放弃,就算风浪再大也要勇往直前。如今,女排精神已经超越了体育范畴,它激励着年轻人攻坚克难、敢于担当。作为年轻人,我们从女排精神学会了什么?

观看《夺冠》学会了坚持。无论输赢都竭尽全力,在赛场上挥洒汗水,一分一分的先追赶再超越。这不仅是实力的展现,更是对对手的尊重。作为一名基层工作人员,我们会被琐碎的事情烦扰,会因为环境艰苦而不适应,会因为工作毫无头绪而想逃避,甚至在厌倦期产生时想要放弃。我们应学习女排的顽强精神,在逆境中磨练自己,积累经验,提升能力,积少成多,脚踏实地将每一步走稳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只有坚持下去,扎实干好每一件事情,才能迎接胜利的曙光。

观看《夺冠》学会了迎难而上。逆境中抬起头迎接苦难,不服输不气馁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奥运赛场上遇到劲敌巴西队,女排姑娘们没有退缩,不慌不忙,坚持自己的战术,一分一分的将比分拉回来最终实现逆袭。在工作中面对难题,我们应该勇于承担,勇于担责,将困难当作自己前行路上的一道坎儿。跨越这道坎儿,我们才能离终点更近一步。

观看《夺冠》学会了团结。俗话说:“独木不成林,独身不成重”。中国女排之所以能取得一次又一次的胜利,和个人的突出表现固然分不开,但更多的是团队协作能力。只有女排姑娘们互相打配合,凝聚每一个人的力量,将个人水平发挥到极致,才能最终汇聚成巨大的合力,往胜利的方向大步迈进。

《夺冠》观后感2

电影原名《中国女排》,后来改名《夺冠》。这个名字放在今年的大背景下,却是极具戏剧性。因为《八佰》刚刚问鼎了今年的全球票房第一,这是中国电影的首次夺冠。只是这个夺冠与其说是中国电影的胜利,倒不如说是中国抗疫的胜利,毕竟全球疫情啥样大家心里都有数,但运气也是实力的一部分,何况这算是综合国力的胜利,并不全是运气。

体育类电影本来就冷门,即使搭上了中国女排的大品牌,也因为老人对女排的耳熟能详,新人对女排的一知半解,导致大众观影热情不高。而我之所以走进影院,也是因为最近迷茫得有些累了,又有点不甘沉沦,只好四处找鸡汤,恰好夺冠上映,所以就决定是它了。

女排精神出现在一穷二白的80年代,可以说是新中国奋斗的代名词,很多人以为它的核心是奉献和牺牲,其实并不是。女排精神首先讲求的是团结协作,其次是顽强拼搏,永不言弃。无论是现在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还是80年代的“振兴中华”,都需要团结为先。排球区别于乒乓球的地方正在它是一项团队协作的运动,乒乓球影响力不如排球的原因也在于此。

从电影观赏性和难度看,描绘众生相的电影和阐述个人英雄主义的电影,自然是后者更具观赏性,而且主线贯通,容易理解。群像电影要描述的人物太多,时长有限,镜头分散,所以不是注意力高度集中或者有前期了解,观影体验一般不会太好。《夺冠》需要在两个小时内描述好新老女排两代人,时间跨度40年,因此需要一个主线串联起整个故事。陈可辛选择了郎平作为整个纽带。作为世界排坛的传奇人物,中国排球十次夺冠,郎平参与了八次,由她作为纽带,绝对众望所归。值得一提的是片中新女排队员的演员,超越了本色出演,达到了本人出演。

电影前半段非常感人、也让人振奋,本来就是冲着这个去的,算是值回了票价。难得的是电影后半段多了一些思考。电影重现了08年郎平作为美国队主教练带领美国队击败了东道主中国队的一幕,观众的嘘声让我想起了曾经的自己,当年我也是高呼卖国贼的一员,回头再看,卖国贼这个称呼绝不属于数次临危受命,挽救中国女排的郎平。电影中一句“还是不够强大”让我明白了自己的狭隘。真正的强大不是不会输,而是输得起。就像《夺冠》一样,目前看,它的票房已无力赶超《八佰》,更不用说来势汹汹的国庆档电影,但各人有各人的精彩,不是非得夺冠不可,踏踏实实的人生也有别样的精彩。

《夺冠》观后感3

只要有空,郎平就去学校看女儿打篮球,让她意外的是,这些尚未成年的业余选手训练起来非常投入,跟教练的关系也很融洽,比美国女排的训练像样多了。

郎平忍不住问女儿:“你们打篮球也没人发工资,怎么那么起劲儿呢?”

女儿说:“平等、自由、快乐,这是全部秘密。教练就是我们的朋友,他奖励我们冰激凌,表现好的队员还可以到他家参加家庭舞会呢。”女儿接着向郎平建议:“妈妈,您真该跟我们教练学习学习!别一天到晚拉长着脸,那个样子,队员能喜欢您吗?”

从此郎平一改自己“铁面教练”的风格,主动邀请当时美国女排队员到她家里吃饺子,平常训练中,郎平也更多用微笑和鼓励代替批评。她主动请女儿带她参加同学派对,学唱美国摇滚天后艾薇儿的歌曲,就为了和姑娘们找到更多“共同语言”。

本次执教中国女排,她也开始懂得和这群90后姑娘“迂回作战”。

在场上她言传身教,腰椎不好的她走起路来略显蹒跚,但一旦要讲解技战术,还是选择亲自上阵,哪怕训练课后,自己也要花上半小时做理疗;

在场下,她更是对队员体贴入微,鼓励年轻的队员有自己的个性,也会自己掏钱给队员买蛋,发红包。如果自己晚上饿了,她就吃方便面。

除了排球外,她也会尽量和球队中的那些女儿们聊天闲扯,“其实要说没有代沟是不可能的。场下她们会聊网购、游戏和电视剧,我不了解、也不能阻止,但要尽量去理解。”

她也不忘经常逗逗这帮女儿,“我有时候就问问题,她们就会特别热情地教我,我这时候会说,要不我也不学了,你们帮我吧。”

她是这个焦虑时代的一股清流

这几天,中国女排在世界杯里一路过关斩将,国内关于“女排精神”的讨论不绝于耳,郎平的回应有着难得的淡定和清醒——

“女排精神一直在,单靠精神不能赢球,还必须技术过硬。不要因为我们赢了一场比赛,就把我们抬得很高。”

淡定、专注、低调,是郎平排球人生的三大关键词,对应今天的焦虑、贪婪和浮夸,真可谓一股清流。我们需要这样的国民女神,也不只为扬我国威,更为勉励自己、勉励孩子。

在未来世界女排的赛场 ……此处隐藏7100个字……加入萧立这个大家庭起就深有体会。从篮球赛的组织、七夕K歌比赛、团体生日会到这次的观影活动,每次活动的举办都在让每一位萧立人变得更加优秀。

正如女排精神所表达的一样,蓝城萧立这个大家庭不断让我们知道,我们是一个team,不分我和你,只有我们。对于工程人来说,团队永远是排第一位的,一个优秀团队中的每一位成员都在扮演着不可代替的角色,发挥着各自的作用。而工程本身就存在着很多无法预料到的困难,因此更加需要团队。

“我”加“你”等于“我们”,“我”和“你”都是个体,容易被很多因素影响到自己的判断,而“我们”是一个的整体,拥有个体无法企及的强大力量。蓝城萧立是一个大家庭,在里面有很多优秀的团队,让我们团结协作,永不言弃,不分彼此,一定能共同创造萧立美好的未来。

《夺冠》观后感13

稍微对中国女排的历史熟悉的人,就不可能不知晓郎平的名字。郎平两个字,对中国女排而言,既是历史,也是现在,更是未来。《夺冠》这部电影,以郎平为主角,讲述了从过去到现在,随着中国实力的改变,中国女排对于中国的意义的转变,以及中国女排精神的更新和传承。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女排对于中国的意义既重大,又沉重。在那个中国尚未追赶上世界潮流,中华民族还在争取“球籍”的年代,国民的底气和自信只能靠着局部领域的胜利来争取,而作为为数不多的有望取得胜利的领域之一,女排的胜负,已然与国家和民族尊严息息相关。在那样的一个时代,胜利背后的意义已经不是单单一块奖牌就能够给予的,如果没拿到金牌,就不算胜利。那个年代赋予郎平和她的队友们的女排精神,是“不惜一切代价,也要赢得冠军”的决心和毅力,也是不能让全国人民失望的担当和责任。

而后的几十年里,我国的国力不断发展壮大,中国的国际地位逐渐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只是,女排的胜利和辉煌不再了。在中国女排最需要郎平的时候,郎平毅然回国。我以为,郎平会将几十年前的中国女排带回到新的女排队员中间,却没想到,在最后的大战前夕,郎平对面前青涩的女排姑娘们说,“过去的那些,都留给我们老一代人吧,我希望你们能拥有属于自己的,快乐的排球。”

郎平那段话,是整部影片最打动我的地方。时代在更迭,随着国家国力和世界地位的上升,中国早已不再需要靠一场比赛来鼓舞民族斗志,弘扬民族精神。在这样的背景下,郎平及时地、义无反顾地跳出了陈旧的圈子,赋予了女排精神新的内核。她认为,现在的青年选手们,需要的是享受运动本身,为了体育精神去拼搏,为了新的梦想和对祖国的热爱拼搏,却不需要再像自己一样,背负着国家使命和民族希望这样沉重的包袱。敢于把过去的留给自己,把希望留给年轻人,这是郎平身上最可贵的地方,也是在我看来,女排精神最值得敬畏的地方。

看完这部影片,如果你问我,女排精神到底是什么,我认为,应该是为了内心值得的事情付出全部的热情和努力。随着时代不同,值得的事情会变化,然而,不论是过去的国家荣誉、民族希望,还是现在的体育热爱,个人梦想,用尽全力的拼搏,不留遗憾地付出,永不放弃的执著是女排精神永远的主题。

《夺冠》观后感14

要过年了,很多人除聚会之外就是看看电影打打麻将了。其中被重磅宣传的《中国女排》是在大年初一很多人都想去关注的电影。1月17日,《中国女排》更名为《夺冠》,这是不是让你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为何要改名?皮裤套棉裤必是有缘故!

过去我们拍过不少类似体育题材的电影,例如著名“女篮五号”、“沙鸥”等等。尽管这些故事传说也是有原型人物的,但是并没有用“中国”字样。1981年出品的电影《沙鸥》实际上也是在说中国女排队员的故事传说,不过却只能是以运动员的名字来给电影命名。当时“沙鸥”的原型到底是谁还存在一定的争议。有人说是郎平。实际上这个肯定不是,当时郎平还小。有人说,“沙鸥”的原型是原来中国女排的主力之一的曹慧英,她在电影《夺冠》中也有角色。

其实影片能够在前期宣传中一直用《中国女排》的名字,且是在大张旗鼓宣传,并且预告了大年初一上映。这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这个名字是通过审核的,不然不可以这么宣传。“中国女排”是一个在中国体育界的一个丰碑,其四个字不仅仅是说排球项目的一个运动队,而是说是“女排精神”以及“中国精神”的层面。不过,这部电影是一个商业制作片,只是用了真人运动员而已,有些事实是存在虚构的成分,你并不是一个真正的纪录片,这样叫“中国女排”就是有一些不妥的。不过,刚开始被通过,后来又改名,是不是与陈忠和的抗议有关?

陈忠和的内部抗议信被曝光之后,使得这部商业电影多了一些质疑。陈忠和的抗议公开之日为2日,《中国女排》变《夺冠》在1月17日,两者是不是存在关系呢?实际上,“中国女排”能够火起来,与中国女排世界杯再夺冠的原因巨大。作为三大球中唯一硕果仅存的世界优势项目,他们不仅仅是中国排球迷的寄托,更是中国人的寄托。对于这样的一部电影,其实从策划开始就应该被严格审核。出现对于陈忠和的不正面现象是非常遗憾的。据说,在上映之前对于陈忠和的形象做了一定程度上的删减。因为要上映,因为也不可能重拍,所以就出现了改名和改剧情。

《夺冠》观后感15

《夺冠》回顾了中国女排四十年的风雨征程和艰辛的夺冠之路,展示了中国女排不怕吃苦、永不言败的精神面貌,不同时期女排姑娘们的顽强拼搏、敢为人先的精神也在同学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夺冠》代表的不仅仅是胜利,更是代表了“女排精神”!相信在看完这部电影后,足校的小球员们肯定会对女排精神有新的感悟。

今天为大家带来的是彭阳的观后感:《有一群人,叫中国女排》。

台上,她们做到了每球必争;台下,她们玩命般的训练。腿磕破了,纱布也渗出丝丝血迹,一次次跃起又跌落下来,身上青一块紫一块的,但她们毫无怨言,仍然挥洒着汗水。

我最难忘这样一个镜头:她被教练扔过来的如子弹般的排球砸到站不起来了,在地上喘息着,一次次努力地想要站起来,却迎来的是一次次的失败,腿被砸得淤青,剧烈的疼痛使她无法再接球了。教练仍面不改色心不跳,“谁来替他?”教练严厉的声音在空寂的夜晚中回荡着,“我来!”郎平大吼道。

场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我想在荣耀和光辉的背后,最多的是女排队员们辛苦的付出。 世界上没有唾手可及的胜利,也没有毫无理由的失败,中国女排的胜利绝非偶然,也不是侥幸。而是一种不服输,不畏惧,百折不挠的中国精神!摔倒了算什么?负伤了算什么?一切不过重头再来!

“中国女排,没有你,没有我,只有我们!”身为观众的你,一定看到了影片中女排姑娘们的团结:进攻、防守、发球、接发球……一切配合的就是那么刚刚好。团结,就是女排们的代名词,只有团结协作和默契配合,才能使她们打好每一个球。一根筷子能轻易折断,那十支呢?一百支呢?团结可以战胜一切,只有团结才能真正战胜巴西,战胜美国,战胜土耳其,战胜一切!

海曼曾对郎平说过一句话:“也许你达不到我的摸高,但是你的精神却远超于我。”而我坚信,我们可能永远无法比及女排队员们,但女排队员们那种禁得起沉默与汗水的韧劲,女排队员们那种集体主义、团队至上的凝聚力,将是我们足球道路上勇往直前的明灯!

《《夺冠》观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