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生的眼睛》教案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永生的眼睛》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永生的眼睛》教案1课题:《永生的眼睛》
课时:共1课时,第1课时
学生:四年级
教学目标:
1.正确、流畅、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知晓文章大意;
2.掌握课后的6个生字,认识并理解文中出现的一些词语;
3.理解文章人物的情感表达,体会令自己感动的语句;
学情分析:
这是一略读课文,四年级的学生处在第二学段的后期。在识字与写字上,在已有的基础上继续加强;在阅读上,要求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体会词语的表情达意的作用并能感受到人物命运的不同状态;在习作上要求能够不拘形式写下自己的感受。结合本课文略读的特点,要求四年级下学期的学生能够自主阅读、独立思考、分析语句、体悟感情。
教学重点:
1.体会文章中令自己感动的语句,并能说己的理由;
2.体会文章最后一段“骄傲”的语句,并能说己的感受;
教学难点:
1.理解文章最后一段中“在这一刻,我真正领悟到了父亲留下的远非一副角膜”所传达的深层意义。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阅读法
教学资源:
教学导航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时间
情境导入1.师:春天到了,同学们都看到了春天带给我们的什么呢?
2.师:同学们闭上眼睛,感受到的是?
3.师:有这么一些人,他们是盲童,他们看不到这美丽的春天,甚至连自己父母的样子都不曾看到过。那么你们知道有什么办法,能够让盲童也看到这美丽的春天、自己的父母吗?1.生:鸟语花香、杨柳纷飞、万物复苏、天气变热……
2.生:黑暗……
3.生:换眼角膜、人造眼球……通过创设情境,学生体会盲童眼中的世界,开启学生对盲童的关注,为课文的推进进行情感积累。2分钟
初读感知1.师:是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有关盲童、有关眼睛角膜的课文。齐读课题:18.永生的眼睛。
2.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翻到第86页,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标然段,用笔圈出课后出现的生字以及不理解或是需要着重记忆的生词。
3.师: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4.师:看屏幕,读生字和生词。1.生:读课题。
2.默读课文、划生字、生词。
3.生:9个
4.生:读(指读、齐读)初度课文,进行自由朗读,对文章具有初步感知,并认清、读准、记忆课文中的生字词。5分钟
细度体悟1.师: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读完后,小组交流)
师:谁来说说,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学生进行补充)
2.师:好的。同学们说的不错。那么现在让我们继续回到课文中,快速阅读课文,找出文中令你感动的语句,并批注上为什么令你感动,你体会到了什么?1.生:课文讲的是“作者琳达在小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当父亲决定捐献母亲的角膜时,开始的琳达很悲伤并不理解;后来父亲对琳达进行了解释,并在多年后有了自己的家庭,渐渐地理解了父亲和母亲的决定。最后琳达的女儿温迪也受到外公的鼓舞,决定死后也要捐赠角膜,并为外公和琳达感到骄傲”
2.生:快速阅读、批注感受,交流分享。在这一环节训练学生对文章大意的初步概括能力;同时,根据自己所划令自己感动的语句,进行文本细读,分享自己的体会,理解文章的感情。15分钟
精读领悟1.师:同学们说的真不错,看来同学们已经深深的被作者琳达以及他的父母和女儿所感动。在这课文中,有一个自然段反复出现了三次同样的词。你们知道是第几自然段的哪个词吗?/刚才有的同学已经提到过了一个词,这个词在这个自然段中出现了三次,你们说是哪个自然段?
2.师:来,咱们齐读最后一段。想一想,结合本自然段,从这三个“骄傲”上,你又有了哪些体会?
3.师:同学们说的真不错,看来每个人都已经深深的被琳达的父亲、琳达和温迪所感动,感受到了他们一家的爱心……那么现在老师又有一个问题,在这一段的结尾处有这么一句话“在这一刻……”,请问同学们,父亲留下的除了一副角膜,还留下了什么?1.生:最后一个自然段,是“骄傲”。
2.生:齐读,分享对“骄傲”的体会。
3.无私奉献、为人着想、乐于奉献……的高尚品质。本环节要求学生在熟读课文、谈完自己受到感动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文章的感情进行理解和感悟。通过对文章最后一段“骄傲”的理解和感悟,学生明白琳达一家的爱心。通过对“在这一刻……”的体悟,让学生们能够体会到琳达父亲乃至于一家人的无私奉献、为人着想的高尚品质。升华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10分钟
升华1.师:同学们,通过我们刚才的学习,我想每个人都已经感受到了琳达一家的无私、爱心等等高尚品质。所以当我们再次回看这课文的题目:永生的眼睛时,我们知道了,永生的眼睛不仅指的是琳达一家为帮助盲童重见光明所捐赠的眼睛角膜,更代表了琳达一家这无私奉献、为人着想的高尚品质的代代传承。1.生:学生应在老师的引导下,说出这一课题所代表的含义。
回扣文章课题,升华文章主题。令学生在一节课的最后能够感受到永生的眼睛这一课所传达的意义。1分钟
拓展练习1.学完这一课,我想同学们心理应该有些话想要对琳达及其家人要说。现在请同学们拿出你们的练习本,以XXX,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写你或是对琳达或是对其他人想说的话,然后进行分享展示。1.生:XXX我想对你说
此环节在于寄情于文,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中将自己的所思所感所想写下来,加深对文章情感的理解,并锻炼自己的习作能力。7分钟
板书设计18.永生的眼睛
悲痛高
不解无私奉献尚
为人着想品
善良质
勇敢
教学详案一、情景导入
师:上课!生:起立!师:同学们好!生:老师好!师:请坐!
师:同学们,春天已经到了,谁来说说,你们在春天都看到了些什么?
生:自由回答。
师:同学们在春天看到的东西可真不少。现在请你们闭上眼睛,你们看到的是什么?
生:黑暗……
师:没错,当闭上眼睛的那一刻,看到的只有黑暗。好的,请同学们睁开眼睛。其实,在座的你们都是幸福的,因为你们能够看到美丽的春天和这多彩的世界。但是有这么一些人,他们是盲童,从出生起就看不到这美丽的春天,甚至连父母的样子也没有看到过。那么同学们,你们有谁知道有什么办法可以让盲童看到光明呢?
……此处隐藏23999个字……?生:永生是什么意思?
生:眼睛怎样才能得到永生?
生:谁的眼睛获得了永生?
生:课文题目为什么叫《永生的眼睛》?
(板书:谁?怎样?为什么?)
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现在我们就围绕这些问题来学习课文。
[导入时通过多媒体课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第一次质疑问难,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及时归纳学生的问题理出学习的思路。]
二、探究学习,释疑解惑
1、小声地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谁捐献了角膜?在他们捐献时,“我”的态度如何?
(板书角膜捐献:母亲父亲女儿
“我”的态度:不情愿遵从遗愿主动捐献)
2、你从哭喊中体会到什么?
3、父亲是怎样教育引导使我从不情愿到遵从遗愿?
指导学生理解重点句:
投影出示:“你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礼物就是你自身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死后能有助于他人健康的恢复,那么我们的死也是有意义的。”
(1)这里有几句话?谁先来读读第二句话?你怎么样理解这句话。(
身体比任何金钱、地位等都更重要,因为一旦给予了他人,自己将不再有了;对人来说死亡就是走向终结,然而生命却能够在别人身上得到延续,使他们能够重获新生,更多地为社会作出贡献。)
(2)对于一个盲人,一个尿毒症患者,一个白血病人,他们最想得到的礼物是什么?什么样的礼物最珍贵?(对于因角膜病致盲的人,通过角膜移植手术可使其复明。通过肾脏移植(换肾)可治愈尿毒症。在配型成功的前提下,移植骨髓可以治愈白血病。所以对上述三种病人来说,“最珍贵的礼物”是角膜、肾、骨髓。)
(3)怎样帮助别人恢复健康?(这有很多种办法。凡力所能及的帮助都是好的。)
(4)父亲是怎样一个人?(关爱他人无私奉献)
[重点部分质疑,让学生带着问题边读边理解,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指导朗读:把你的理解通过读表达出来。(多么无私的奉献精神)
4、请同学们再读5-8自然段,看一看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5、小组内交流,全班汇报。
温迪又怎样使“我”的态度发生由遵从遗愿到主动捐献的改变呢?
6、请同学们潜心默读9-13自然段,画出最令你感动的句子,并在旁边做批注,想想令你感动的原因。
7、学生画句子做批注后,小组交流并全班交流。
温迪离我而去了,她去世后的三周,我收到了一封角膜银行的信。
出示配乐幻灯片:“亲爱的里弗斯先生和太太:角膜移植非常成功。现在,两位昔日的盲人已重见天日,他们成为令爱――一位极其热爱生命的女孩的活的纪念,并有幸终生分享她的美丽。”
此时此刻,你对“永生”的含义有何进一步的理解?
(人虽死,但精神永存)
共同解答在学课文前提出的问题,答后擦去板书:谁?怎样?为什么?
[理解文章的主旨。解决学生的疑问。]
8、关于这一家人的故事讲完了。我们现在来了解一下我国角膜捐献的情况。
(1)课件出示:
资料一:据卫生部统计,我国目前约有400万因角膜病致盲的患者,其中70%可以通过角膜移植手术复明,但由于供体角膜匮乏,我国每年仅实施3
000例角膜移植手术,数百万的患者还在黑暗中苦苦地等待。
资料二:目前美国有超过84
000多名患者登记等待器官移植,而且每13分钟就会有一个新的登记等待患者。20xx年仅有30%的等待者获得了器官移植,而剩余的70%的等待者必须继续等待他们迫切需要的移植器官。不幸的是,每天有16个人会因为无法等到器官移植而丧失生命。
(2)看了这两段资料,你有什么想法?我国的角膜捐献情况显示了怎样的社会现状?
[让学生结合资料再次体会器官捐献的意义。学生很快联系实际感受到我国角膜捐献的匮乏。]
三、交流体会,课外延伸
电脑课件出示:当人体的某一器官出现病变导致功能衰竭,威胁到人的生命时,植入健康的器官代替原有的器官成为现代医学延长生命的重要手段。器官移植被列入20世纪人类医学三大进步之一。每年数以万计的病人在器官移植后得以生存,肾移植的10年生存率已经超过60%,心、肝、肺移植的5年生存率也已经达到50%以上,前景非常可观,然而器移植供体短缺的矛盾也日趋严重,目前大约有五分之四需器官移植的病人在等待供体的过程中死亡,因此急需解决器官移植供体的来源问题。
引导学生谈一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器官捐献。
鼓励学生课后通过办板报、广播、写倡议书等方式向家长及社会宣传器官捐献的意义。
[充分借助课件创设情境加深理解课文。教师结合实际,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器官捐献。联系课内外知识,体现大语文观。]
四、总结全文
放录音《爱的奉献》,集体朗诵父亲的话。
[学生在音乐中朗诵“父亲的话”,触动心灵,升华感情。]
《永生的眼睛》教学反思
本篇课文讲述了一家三代人已经和准备为盲人捐献眼角膜的动人事迹,赞美了他们高尚的情操。课文种的“我”由当年对父亲捐献母亲角膜的不理解,到程年后亲自捐献父亲的角膜,这是多么巨大的转变!这种转变展现了“我”思想认识升华的轨迹。当年的'14岁的“我”和现在的14岁的女儿,对亲人捐献角膜的两种不同的态度,又是多么强烈的对比!这种对比也反应了前辈的耳传身授对后辈所产生的巨大的影响。文章以“永生的眼睛”为题,富有深意。“眼睛”折射出的是人性的善良和美好,“永生”弘扬了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必将世代相传,永不泯灭。在学习《永生的眼睛》一课时,出现了几处亮点。
教学中,我让学生找出最受感动的人物,学生首先找到了作者的女儿,从文中找到小女孩的精神境界要更高,和作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让我感到学生读书的细致。同时,也让我感受到同龄人之间的榜样力量是无穷的。在教学中,学生对父亲、母亲进行了分析,感到他们是为他人着想、无私奉献的人。同时都能深入地有感情地去读这些人物的对话。学生对人物的理解很透彻,好不牵强,回答积极主动。这主要原因是我没有用更多的问题限定他们,使他们自由感悟,有感而发,谈得开心,悟得深刻。而与我讲《自然之道》却是两种效果。
在理解课文后,我引导学生回到课文的主题,“永生的眼睛”指什么呢?一个学生说:因为是外公捐献了眼角膜,虽然他死了,但眼角膜还在,就好像他还没离开家人一样,还活着。而在这个学生回答的同时,又有几个同学急着答到:这永生的眼睛指的就是永生的品质。
在课的结尾我给孩子们读了这篇课文的没有编在课本里的结尾,小女孩在外公死后的第二周也不幸因车祸而死,妈妈把小女孩的角膜也捐了出去。读着读着我的泪水噙满了我的眼窝,几个女孩也留下了眼泪。此时,我与孩子们的心灵又一次的到了碰撞,也又一次的的到了撞击。心灵的撞击之后,一定会有心灵感悟的升华。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