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和比例》教案

时间:2024-09-27 09:21:26
《比和比例》教案

《比和比例》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比和比例》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比和比例》教案1

一、背景分析

1.对教材的分析

本节课讲述内容为北师大版教材九年级下册第五章《反比例函数》的第二节,也这一章的重点。本节课是在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意义和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熟悉其图象和性质的过程。

本节课前一课时是在具体情境中领会反比例函数的意义和概念。函数的性质蕴涵于概念之中,对反比例函数性质的探索是对其内在规定性的的认识,也是对函数的概念的深化。同时,本节课也是下一节课《反比例函数的应用》的基础,有了本节课的知识储备,便于学生利用函数的观点来处理问题和解释问题。

传统教材在内容和编写意图的比较:传统教材里反比例函数的内容仅有一节,新教材里反比例函数的内容增加至一章。本节课中的作函数图象的要求在新旧教材中并不一样,旧教材对画图只是一带而过,而新教材中让学生反复作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为下一步性质的探索打下良好的基础。因为在学生进行函数的列表、描点作图是活动中,就已经开始了对反比例函数性质的探索,而且通过对函数的三种表示方式的整和,逐步形成对函数概念的整体性认识。在旧教材中对反比例函数性质只是简单观察以后,由老师讲解得到,但是在新教材中注重从操作、观察、概括和交流这些数学活动中得到性质结论,从而逐步提高从函数图象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这也充分体现了重视获取知识过程体验的新课标的精神。

(1)教学目标:进一步熟悉作函数图象的主要步骤,会作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体会函数三种方式的相互转换,对函数进行认识上的整和;逐步提高从函数图象中获取知识的能力,探索并掌握反比例函数的主要性质。

(2)重点:会作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探索并掌握反比例函数的主要性质。

(3)难点:探索并掌握反比例函数的主要性质。

2、对学情的分析

九年级学生在前面学习了一次函数之后,对函数有了一定的认识,虽然他们在小学已经接触了反比例,但都处于浅显的、肤浅的知识表面,这对于他们理解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没有多大的帮助,但由于本节课采用z+z智能教育平台进行教学,比较形象,便于学生接受。

二、教学过程

一、忆一忆

师: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在学习一次函数时,是怎么作出一次函数图象的吗?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什么图形?

生:作一次函数的图象要采用以下几个步骤:

(1)列表

(2)描点

(3)连线。

生乙: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一条直线。

师:大家说的很好,看来大家对过去的知识掌握的很牢固,那么同学们想一下,y=4/x是什么函数?

生:反比例函数。

师:你们能作出它的图象吗?

生:可以。

点评:复习旧知识,让学生感受到新旧知识的联系,并为后面的作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做好准备。

二、作图象,试比较

师:请填写电脑上的表格,并开始在坐标纸上描点,连线。

师:再按照上述方法作y=-4/x的图象。

(学生动手操作)

师:下面大家分小组讨论:对照你们所作出的两个函数图象,找出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参与)

师:讨论结束,下面哪个小组的同学说说你们的看法?

生1:它们的图象都是由两支曲线组成的。

生2:y=4/x的图象的两条曲线分布在一、三象限内,而y=-4/x的图象的两支曲线分布在二、四象限内。

点评:这里让学生自己上台操作,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可以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

三、细观察,找规律

师:大家都说得很好,下面我们一起观察反比例函数y=k/x的图象,当k的发值生变化时,函数的图象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分小组讨论有什么规律。

(展示图象,让学生观察y=k/x的图象,按下动画按钮,在运动中观察值的变化与函数的图象变化之间的关系,并与同学们充分讨论)

师:请同学们谈一谈刚才讨论的结果。

生:我发现函数图象的变化与k的值有关:当k>0时,在每一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减小,当k<0时,在每一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增大。

师:看来大家都经过了认真的思考和讨论,对规律总结的也比较完整,下面我们一起把刚才两个环节的知识点一起总结一下。

(1)反比例函数y=k/x的图象是由两支曲线所组成的。

(2)当k>0时,两支曲线分别在一、三象限;当k<0时,两支曲线分别在二、四象限。

(3)当k>0时,在每一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减小,当k<0时,在每一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增大。

师:如果我们将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绕原点旋转180后,你会发现什么现象?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由学生在电脑上进行操作)

生:我发现旋转后的图象与原图象完全重合了,这说明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是一个中心对称图形。

师:大家做得很好。那么,如果我们在图象上任取a、b两点,经过这两点分别作轴、轴的垂线,与坐标轴围成的矩形面积分别为s1、s2,观察两个矩形面积的变化情况,并找出其中的变化规律。

题目:

(1)拖动k,使k变化,观察k不断变化过程中,矩形面积的变化情况,讨论得出结论。

(2)拖动函数上的点,观察矩形面积的变化情况,讨论得出结论。

生:我们发现,在同一个反比例函数中,不管k值怎么变化,矩形的面积始终不变。

师:大家的观察很仔细,总结得也很正确。

点评:在这个环节中,既让学生动手操作,又让他们分组交流,这样既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又增强了他们的团结合作的意识。结论主要有学生来发现,体现了新课程理论的精神。

四、用规律,练一练

1、课本137页随堂练习1

生:第一幅图是y=-2/x的图象,因为在这里的k<0,双曲线应在第二、四象限。

2、下列函数中,其图象唯一、三象限的有哪几个?在其图象所在象限内,的值随的增大而增大的有哪几个?

(1)y=1/(2x)

(2)y=0.3/x

(3)y=10/x

(4)y=-7/(100x)

生:其中(1)(2)(3)的图象在一、三象限;(4)的图象在每一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增大。

五、想一想,谈收获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生甲:我今天知道了怎样画反比例函数 ……此处隐藏14403个字……本性质进行进一步的巩固和应用,最后一道开放题答案不唯一,意在进一步让学生体验和感悟数学的“变”与“不变”的美妙与统一。]

五、全课总结(略)

《比和比例》教案14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7页的第4~5题,练习六的第4~6题.

教学目的

1.进一步理解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的方法,用比例的方法正确解答有关应用题.

2.沟通整数、分数、比和比例等知识的联系,会用不同知识,从不同角度,多种方法解答有关应用题.

3.通过一题多解,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和灵活性.

教具、学具准备

自制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复习用比例的知识解答应用题.

二、回忆

用比例解应用题,具体步骤有哪些呢?让学生互相说一说,再指名说,最后教师总结如下:

(1)判断.概括出题中两种有关联的量,找出题中隐蔽的定量,从而确定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

(2)设未知数x,列方程.如果成正比例关系,列式是:x∶y=x1∶y1;如果成反比例关系,列式是:xy=x1y1.

(3)解方程.

(4)验算.

(5)答题.

三、分层练习

1.基本练习.

(1)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①速度一定,所行的路程和时间.

②一本书的总字数一定,每行的字数与行数.

③苹果的单价一定,购买的数量和总价.

④工作总量一定,工作效率和魇奔洌?/P>

(2)实际运用.

①晶晶借了一本112页的《安徒生童话》,她4天看了28页.以这样的速度,预计几天可以看完?

学生独立练习后,小组内交流思考的过程,教师巡视指导.

②用一批纸装订同样大小的练习本,如果每本16张,可以装订300本.如果每本18张,可以装订多少本?

学生独立练习后,小组内交流思考的过程,教师巡视指导.

③蚯蚓能消化许多垃圾,有人将7.5吨垃圾运到一个蚯蚓养殖厂,78天后,这些垃圾全部被消化了.这个养殖厂一年可以消化约多少吨垃圾呢?

学生独立练习后,小组内交流思考的过程,教师巡视指导,此题有两种答案.

2.综合练习.

(1)一篇文章原稿每行30个字,共96行,如果改为每行32个字,一页纸35行的版式,那么这篇文章需打印多少行?共需几页纸?

提醒学生理解题目的意思后再独立解答,然后全班交流,教师评价.

解:设需打印x行.

30×96=32x

x=90

90÷35=2(页)……20(行)

答:这篇文章需打印90行,共需3页纸.

(2)扬扬骑车从家经过游乐场到少年宫,全程需1.5小时,如果她以同一速度从家骑车直接到少年宫,可以省多少时间?

学生独立解答后,先在小组内交流思考的过程,再在全班交流,教师评价.

可能出现的答案有:

(1)解:设从家直接到少年宫,要x小时. (2)解:设可以省x小时.

(11+7)∶1.5=15∶x (11+7)∶1.5=15∶(1.5-x)

18x=1.5×15 或 (11+7)∶1.5=(11+7-15)∶x

18x=22.5 解答过程略.

x=1.25

1.5-1.25=0.25(小时)

答:可以省0.25小时.

3.发展练习.

六(2)中队少先队员订《少年科学》杂志,全中队共交了792元,各小队订阅情况如下表,请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出各小队应交的钱数.

第一小队 10本 ( )元

第二小队 12本 ( )元

第三小队 11本 ( )元

学生独立用各种方法算,算完后互相交流各自的方法及思路,再在全班交流.

可能的方法有:

方法一:792÷(10+12+11)=24(元) 方法二:792×10/33=240(元)

24×10=240(元) 792×12/33=288(元)

24×12=288(元) 792×11/33=264(元)

24×11=264(元) 答(略).

答(略).

方法三:解:设第一小队应交x元.

792∶(10+12+11)=x∶10

x=240

答(略).

《比和比例》教案15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谈话揭题

上节课我们复习了比的知识,这节课我们来复习比例的知识以及用正、反比例的知识解决问题。[板书课题:比和比例(二)]

⊙回顾与整理

1.构建比例知识网。

通过课前的复习,你了解了比例的哪些知识?(结合学生回答板书知识网络)

预设

生1:我了解了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生2:我知道了解比例的方法。

生3:我掌握了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的方法。

生4:我理解了正、反比例的意义,并且能判断两个量成正比例还是反比例。

生5:我了解了比与比例的区别以及正、反比例的区别。

……

2.复习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1)比例的意义是什么?比例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

明确:

①比例的意义: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②比例的各部分名称: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2)比例的基本性质。

明确: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向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3)解比例。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已知比例中的任意三项,都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未知项。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4)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的方法。

①根据比例的意义判断,看两个比的比值是否相等。

②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看内项之积是否等于外项之积。

3.复习正比例和反比例。

(1)正比例的意义和关系式是什么?

意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关系式:=k(一定)

(2)反比例的意义和关系式是什么?

意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关系式:x×y=k(一定)

《《比和比例》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